沙頭角故事館2天前1 分鐘重溫往灣洲西頂紅石門探索之旅往灣洲西頂是欣賞印洲塘美景的最佳地點之一,狹窄的紅石門水道,兩旁紅石嫣然,是打咭必選,此兩處正是今次旅程的重點。 大隊由馬料水乘坐遊艇出發,導賞員SH沿途講解,由赤門海峽地質、船灣淡水湖興建歷史、老虎笏養珠、鳳凰笏佛手,至黃竹角咀鬼臉、鬼手等歷史故事,大家都長知識了。...
沙頭角故事館2月7日2 分鐘蓮麻坑古道探奇行兔年伊始,疫情緩和、限聚放寬,沙頭角故事館於初十四舉辦了第一團「蓮麻坑古道探奇行」。 一行23人由長山古寺出發,沿着軍路上行。初時遇微雨,所幸在領隊Jimmy提醒下,隊友都做足預備。大家在導賞員Charles指引下欣賞路旁的凝灰岩,它們是1.65億年前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所形成...
Portia Choy2018年1月14日3 分鐘我見我聞 - 鹽寮吓酬神慶典2017年12月初,難得有機會進入沙頭角禁區參觀鹽寮吓村村民十年一屆的酬神慶典,也觀察了當地市民的平常生活。 "出自民眾的自發傳統" 酬神慶典為期五天,首天有金龍巡遊滙演,每天晚上有劇團演出,另外還有盆菜等等慶祝項目。祈福還神是新界離島不少村落也有的傳統,但當天在沙頭角所感...
李以強2017年11月17日1 分鐘沙頭角何師傅幫沙頭角故事館做裝修的何師傅,在沙頭角很受歡迎,他工作認真而全面,由起村屋至老屋防漏維修等都能做,而且功夫了得,收費公道。 在裝修地盤,總會看見兩夫婦拍檔,夫唱婦隨,互相關心,和其他工人一起工作時,很是忙碌合拍,是夫妻典範。何師傅10幾歲時爬過梧桐山來香港,當時香港實施抵壘...
薈意粉2017年11月13日2 分鐘我的童年嚤囉樓我自小生活在中港邊陲的蓮麻坑嚤囉樓,這片曾是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禁區,在我眼裏是一個隠世桃園。人流稀少,民風純樸,人們過著與世無爭的“悠遊自在”生活。嚤囉樓當年由印籍英軍駐守,與麥景陶碉堡、嚤囉樓堡壘和長命橋(國際橋)是邊境禁區風雲和過境耕作的歷史見證。...
Francis Lau2017年11月7日2 分鐘新樓街印象一個在沙頭邊境禁區的建築群, 並列著的是一幢幢的騎樓式建築。據聞這是香港現存最大的唐樓群落。 新樓街, 顧名思義, 街道因當年所建樓房而得名。然而事隔差不多90年, 這些已被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風光不再, 不過它們所在的街道, 仍是昔日的新樓街。 所謂廣州式騎樓結構,...
Sinmei Constance2017年11月4日1 分鐘搬遷記事(二) 母親的舊衣車女兒説我戀物,我説是要為物品找到落腳的位置。多謝 Christina Tam 的引薦,結識為承傳沙頭角客家文化而辦故事館,於是,好些舊物得以訴說昔日的故事⋯⋯ 母親說這部勝家衣車,抵得上她當年差不多半年的工資,是因為幫朋友,才二手買下來的。她去世到如今六年,我都保留著,到搬...
Sinmei Constance2017年11月3日2 分鐘搬遷記事(一) 斷捨離 之 物換星移早年在鄉間運來古典的傢俬,包括一些舊窗框及祖母多年使用的床楣,那些木窗框,每一格中空的小方塊清理乾淨,才發現小方格內的都是晶瑩的貝殼片!床楣用厚重的木頭,上面雕著花草蟲鳥,手工精緻,教我愛不惜手。據母親說 : 祖父當年在縣城算是書香世代的門第,可惜舊居其餘值錢的酸枝傢俬,都...
Admin2017年10月26日1 分鐘人物專訪 - 好姐人稱"好姐" 的葉女仕,出生於沙頭角菜園角村,自小跟隨務農的父母到新樓街賣菜,長大後也在新樓街經營茶水檔,直至98年初遷往沙頭角(室內)街市。好姐的茶水檔一般營業時間是午市至下午茶市,早市則只在假日才開。好姐以夫妻檔經營茶水檔,丈夫下廚,好姐做樓面,所以在飯市時間,兩夫婦都...
李以強2017年9月4日1 分鐘黃酒的故事居住在沙頭角的多是客家人和水上人,佔了總人口八成或以上。部份客家人原先生活在較偏遠的村落,例如荔枝窩、梅子林、蛤塘、鎖羅盤、三椏村和吉澳等,這些村落離開墟市較遠,防止盜賊和生活所需都要靠自己,所以客家人很注重鄰里關係,互相幫助,因此人情味濃厚和團結。 ...